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2014春潮·青岛籍雕塑家联展开启

2014春潮·青岛籍雕塑家联展开启

前天下午,一场特别意义的展览在青岛雕塑园雕塑馆的楼顶露台上开启,“2014春潮·青岛籍雕塑家联展”将南北老中青青岛籍雕塑家聚首青岛。36年前有如神迹的四方文化馆雕塑创作小组也再度浮出水面,青岛雕塑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,从那里走出去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说:“青岛雕塑”这一概念道成肉身的时机已经成熟了。

根植于文化馆的民间活力

就在前天下午,在新老艺术家汇聚的温暖气氛中,于家骧、徐立忠、姜伯玉、吴文家四位老雕塑家站到了台前。青岛雕塑家协会首度以本土雕塑家群体名义,向四位前辈颁奖,并再度听他们讲起那些看似寻常的不寻常的青岛雕塑故事:

1962年的台西区文化馆“台西画室”成立,吴文家、徐立忠都是其中的活跃分子;30中的老师于家骧在学校创办了雕塑工厂,曾代表校方向画室赠送了雕塑模具,他还曾请姜伯玉到工厂做工。

1976年,于家骧从30中调到四方文化馆,由他提议的雕塑创作小组在两年后正式成立,当时已经61岁的李轲民受邀出山主持创作,22岁的隋建国最初则只是负责开关门和管管水电的小组“勤杂工”。

1975年,17岁的青岛嫚儿李秀勤从缝纫一厂的一名临时工,调到国棉二厂参加工人文化宫组织的集中创作体验,令她始终无法忘怀的,是在台东区文化馆从事创作时遇到的恩师们。她执意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些离世前辈的名字——青岛美校的纪虹,43中的美术老师徐济中,台东区文化馆的徐本江……

80年代,徐立忠创作了青岛首个室外雕塑——位于海大一多楼前的闻一多雕像。

“四方雕塑小组”培养了人

于家骧称上世纪70年代为青岛雕塑发展的一个黄金期。根植于政治宣传的教育展览会实则为雕塑创作提供了更多机会。他透露,1978年四方文化馆的雕塑创作小组,集结了当时圈子里几乎所有的雕塑爱好者,而唯一专业科班国立艺专出身的李轲民,就是他们的总教头。

隋建国正是在那里对雕塑艺术产生了兴趣,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难度极大的全身像 《向我开炮》。而于家骧的儿子、如今山东工艺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于凡,那时虽只有13岁却也是在小组里伴着泥巴长大的。

“现在想来,四方雕塑小组更大的作用是培养了人!”于家骧回忆,后来许多青年雕塑家都得益于这个“小组”里走出来的师傅们的教诲。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系教授马军、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明光都曾是他的学生。

于家骧指着展览现场的一张四方雕塑小组的老照片告诉记者:“那时的人都有一股子热情,不计任何经济效益。当时有个姓赵的老师经常组织些业余美术活动,虽然穷到要用板凳代替画架使用的地步,都没有怨言。谁都不会想到,它会对将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。”